时空伴随者和密接的区别
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时空伴随者是指本人的电话号码与确诊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(范围是800M*800M)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,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以上,这样查出的号码就是时空伴随号码,本人也会被判定为时空伴随者。
密接(密切接触者)者是指与病毒、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,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,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,通过对比两者的定义可以发现,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在空间上范围的进一步扩大。
多地不以时空伴随判定密接
1、政策调整核心: 近日北京、广州、重庆等多地宣布,不再以“时空伴随”作为判定密接者的标准,所谓“时空伴随”,是指通过手机信号基站在同一时间段(比如800米×800米范围)与确诊者有过轨迹重叠的人群,过去这类人群可能被赋黄码或要求隔离,如今多地明确这一方式存在误差,防控更聚焦“精准性”。
2、为何调整? 时空伴随判定曾因范围广、人数多引发争议,比如在人口密集区域,信号漂移可能导致误判,大量“非必要管控”增加基层压力,也易引发群众不满,官方回应称,优化措施是为减少对正常生活的影响,同时将资源集中到真正高风险环节。
3、新标准更明确: 当前密接判定主要依据同一空间、近距离接触且未防护的场景,例如同住、同餐、同办公室等,部分城市还细化到具体场所,如感染者停留过的密闭空间(电梯、洗手间),或近距离接触超过10分钟等。缩短流调时间、缩小管控范围成为趋势。
4、专家观点: 流行病学专家表示,调整与病毒特性变化相关,奥密克戎潜伏期短、传播快,过度扩大管控反而耽误防控效率,通过精准锁定密接,既能降低误伤风险,又能更快切断传播链。
5、网友反应两极: 有人支持“早该科学防控”,认为此前“时空伴随”导致“人在家中坐,黄码天上来”;也有担忧“放松会漏掉风险”,对此,多地强调配套措施仍在加强,如重点场所扫码、核酸频次调整等,确保“管住该管的人”。
6、未来方向: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,防控要“走小步、不停步”,取消时空伴随判定是优化的一环,后续可能进一步推动精准流调、分级诊疗等措施落地,在控制疫情的同时,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民生冲击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什么是时空伴随者?
时空伴随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(比如14天),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同一空间范围内(比如800米×800米)有过交集的人,就是你和确诊者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在同一个地方,但你们并没有直接接触,你们可能在同一家超市购物,或者在同一个地铁站换乘,但你们之间没有面对面交流或近距离接触。
2、时空伴随者和密接者有什么区别?
密接者(密切接触者)是指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过近距离接触(比如面对面交谈、共同用餐、同处一室等)的人,这种接触通常是在1米以内且持续一定时间,而时空伴随者只是与确诊者在同一时空范围内有过交集,但并没有直接接触,密接者的感染风险更高,所以管控措施也更严格。
3、为什么多地不以时空伴随判定密接?
因为时空伴随者的感染风险相对较低,如果将所有时空伴随者都判定为密接者,会导致大量人员被隔离,给社会运行和防疫资源带来巨大压力,多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政策,只对密接者进行严格管控,而对时空伴随者采取相对宽松的措施,比如健康监测或核酸检测,而不是直接隔离。
4、如果被判定为时空伴随者,我需要做什么?
如果你被判定为时空伴随者,通常需要配合当地防疫部门的要求,比如进行核酸检测、健康监测或居家观察,具体措施会根据当地政策有所不同,但一般不会像密接者那样被集中隔离,你可以通过健康码或社区通知了解自己的状态,并按照要求行动,同时注意个人防护,减少外出。
本文来自作者[茅凌薇]投稿,不代表卫有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njxsh.cn/zlan/202503-262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卫有号的签约作者“茅凌薇”
本文概览:时空伴随者和密接的区别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。 时空伴随者是指本人的电话号码与确诊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(范围是800M*800M)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,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...
文章不错《时空伴随者和密接的区别 多地不以时空伴随判定密接》内容很有帮助